“清明节前捏燕燕,二十几个串成一串串。一天吃上几遍遍,几天呀吃成枯线线。”这几句俗语唱的是吕梁地区的一种地方民俗,说的就是在清明节前后当地人会把面做成燕子挂在自家的墙上,既是对故人的一种寄托,又是一种美食文化。
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,激励广大市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“面花”记忆,将“移风易俗、文明祭祀”落到实处,3月27日,石楼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“清明节文化传承教育和传统美食制作”专题培训,邀请部分“面花”手艺人现场教授捏面燕。
捏燕燕很有讲究,分老燕和小燕,“老燕”形状特殊,送长辈表达孝心,“小燕”活灵活现,送小孩表示关怀,捏的是面燕,传承的却是习俗和家风。搓、捏、挑、扭、剪、压,经过巧手揉捏,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“面燕”造型:有大燕驮着小燕,有嗷嗷待哺的乳燕,有振翅凌空的飞燕,个个栩栩如生,惹人喜爱。
据了解,过去捏面燕用的是过年剩下的面粉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现在使用的都是新面。清明时节捏面燕,表达的是人们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,也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。(石楼融媒 李晶晶)
[编辑:白丽红]